來源:大學生通訊社 作者:劉志豪 實習記者:葉惠 韋伊倩 攝影:劉志豪
【大學生通訊社報道】5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梁世東教授在學友樓(多媒體教學大樓)203室作題為“尋找量子拓撲序:量子計算機的挑戰”的講座。理學院副院長梁建烈主持講座,理學院物理系部分師生聽取講座。
“學物理有什么用?”“物理學怎樣改變世界?”梁世東教授通過設問引出講座內容。他認為,好奇心使人們想要認識世界,從而人們才會去改變世界,最終改善生活,這是產生物理學的原因。
梁教授向同學們介紹從電子學的自旋電子學到量子計算機發展的基本物理思想和概念,并分享自己對物態的新分類和新認識。梁教授表示,要實現量子計算機,關鍵在于實現量子相干與糾纏,而這需要尋找穩定量子態,然而,夢想與現實還有一定的差距。
梁世東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團隊共同努力研究量子計算機理論,目前遇到的困難在于自旋量子態過于脆弱和量子堆相干這兩個問題上,但他們也已取得一些成果:提出整體Berry位相Q作為非厄米量子系統;發現整體Berry位相Q可以刻畫拓撲相變,拓撲序與量子相變無關;非解析的Beery位相描敘量子相變等。
理學院何良明老師說:“這次報告有利于拓展在校本科生的知識面,引起大家學習物理和考研的興趣。于我而言,以后我會嘗試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生們分享,激起學生學習鉆研的興趣。”
理學院2015級物理學班巫柳柳說:“聽完梁老師的講座,我覺得如果能夠突破量子力學的局限性,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它也將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巨大成就。”(編輯:黎琴 校對:賢梅芳)
相關鏈接:
梁世東,廣東佛山人,現任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理論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研究以及從事量子力學、物理前沿發展教學工作。專著《Quantum tunneling and field electron emission theories》2013年在新加坡的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在國際學術刊物PRL、PRA、APL、EPL等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課題10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